本项目作为陶瓷新型生产工艺,与传统陶瓷烧结需在高温下进行数天不同,该技术能在更低温度下于数秒内完成陶瓷的致密化烧结,大幅减少能源消耗,且通过该技术获得的陶瓷性能较传统技术有显著提升。团队已改进该技术存在的不可控、不均匀缺点,使其具备商业化潜力。
本项目作为陶瓷新型生产工艺,与传统陶瓷烧结需在高温下进行数天不同,该技术能在更低温度下于数秒内完成陶瓷的致密化烧结,大幅减少能源消耗,且通过该技术获得的陶瓷性能较传统技术有显著提升。团队已改进该技术存在的不可控、不均匀缺点,使其具备商业化潜力。
针对水系电池性能瓶颈,研发新型纳米膜电极技术,通过构建离子选择性传输通道,显著提升电池比容量、能量密度与循环稳定性。实验表明,该技术可激发电极材料接近理论性能极限,为电池技术升级提供突破方案。
针对芯片、电池和光电等高功率设备的散热问题,依据材料器件-系统研发思路,开发高时空分辨测温技术表征设备“热点”温度,建立半导体及界面导热理论体系,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系统能效,实现高功率设备系统热、电协同优化与设计。太阳能利用与新能源发电:对太阳光谱和中红外热辐射多波段进行调控,提高建筑节能、水净化、农业室温的“光-热-冷”利用效率,开发低成本冷耗能辐射制冷涂料和基于光热水净化设备,开发蒸发发电、湿气发电和盐差发电体系,拓展相关产品在交通、电力系统和大型建筑等领域的应用。
该项目聚焦于能实现 “原笔迹” 效果的触控技术,拥有独特的双线圈技术,基于此开发专用芯片,除具备特定信号处理功能外,还设计了主从架构,可与电容触控芯片结合,形成双模触控方案。相比同类技术,该方案在抗干扰性、边框设计、响应效率及模式切换等方面具有优势,能为相关终端产品带来窄边框设计和优质书写体验。目前已制作出样板,计划进一步优化核心组件,提供高性价比的触控解决方案。团队核心研发人员来自国际一流芯片设计企业,现有近百人规模,专注于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复杂信号处理,可提供从前端设计到最终生产的全链条服务,在特殊市场环境下,能助力客户弥补供应链短板,推动产品产业化。
本项目聚焦于利用数据驱动模型优化隧道掘进设备的运行,这一研究兼具探索性与挑战性。该设备在现代隧道施工中作用关键,其运行需要先进策略支持,尤其要应对不同地质条件下可能出现的隧道塌方、岩爆等问题。研究主要涵盖掘进速度预测及未来的实时预测两大领域,同时团队与国内高校相关研究团队合作,引入了关于特定土壤水传输的创新观点,旨在提升隧道掘进的效率与安全性。
目前,高速公路作为主要的基础设施/金融资产之一,主要依赖检查员的人工检查进行维护,随后由管理者决策制定必要的养护措施;这是一个显著成本低效的静态过程。本项目将:1. 开发一个接口,将来自车辆(如自动驾驶汽车)的数据整合到数字孪生中,以实现公路资产状态的实时更新;2. 提出一个基于数字孪生的AI模型以支持决策。其成果将转化为一套针对行业需求的工具。它将减少对劳动密集型、高碳的人工检查的依赖,通过主动的维护策略,增强公路网络韧性,并在现有预算下实现最优的价值输出。目前参与者含括芬兰阿尔托大学,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芬兰VTT技术研究中心,芬兰交通基础设施局FTIA;直接项目资金超过55万欧元。
本项目开发新一代低功耗智能传感器解决方案,集成石墨烯基多气体检测与无接触手势识别两大核心技术。通过构建分布式传感器网络,结合自适应校准算法和人工智能分析,显著提升环境监测精度与系统可靠性。目前气体传感器已完成原型开发,手势识别模块已实现商业化应用。项目致力于打造高性价比的物联网感知层,为智能家居、环境监测等领域提供创新的非接触式交互与精准监测方案。
本项目创新性开发第二代轨道式光伏电池烧结设备,采用静态辊道传输技术实现硅片无接触式高温烧结。相比传统网带炉,系统具备三大技术突破:1) 消除金属网带热损耗,能耗降低30%以上;2) 避免传输过程对硅片的机械损伤,良品率提升2%;3) 兼容PERC/TOPCon/IBC等主流电池工艺。研发团队整合光伏与装备制造领域资深专家,已完成产品工程化验证,正推进在头部电池厂商的示范应用,有望重塑光伏电池烧结设备市场格局。
本项目聚焦于先进制造领域中关键的精密智能检测技术。团队负责人自2011年起持续致力于结构光检测相关的技术攻关与创新研究,在光学精密测量方向积累了丰富经验。自2019年起,负责人在海外知名精密技术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深入探索自由曲面非接触测量、复杂结构表面检测及在线、嵌入式形貌检测等领域的技术瓶颈,取得了国际同行广泛认可的成果。项目开发的检测系统基于光学原理,具备高精度、低成本、非接触、小型化及高速测量等优势,适用于3D打印质量监测、光学元件检测及医疗器械定制等多个应用场景。
本项目建立了一套创新的单细胞研究体系,通过三大核心技术突破嗅觉受体选择机制的研究瓶颈:1)显微操作辅助的稀有神经元分离平台,捕获效率提升50倍;2)单细胞近全长转录组测序技术,实现OR基因异构体的精准解析;3)多组学整合分析流程,揭示OR选择的表观遗传调控网络。团队已构建全球首个OR-GFP报告基因小鼠资源库,研究成果将推动嗅觉功能障碍诊疗及化学生物传感器开发。项目寻求神经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领域的合作方,共同探索嗅觉编码的分子机制。
本项目团队致力于研发新型抗病毒材料技术,通过金属表面微结构创新实现高效病原体捕获与灭活,已完成核心材料的多国专利布局。针对呼吸道疾病传播防控需求,开发的三维金属基滤材可有效提升公共卫生防护能力,现已进入产业化筹备阶段,寻求产业合作伙伴共同推进技术转化与应用场景拓展
本项目专注于开发基于DNA测序与人工智能的微生物快速检测系统,通过创新性的核酸分析技术实现样本中微生物的高效鉴定与分型。系统整合了高通量测序与机器学习算法,显著提升了检测速度和准确性,可广泛应用于医疗诊断、环境监测及工业质量控制等领域。研发团队由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专家组成,已完成核心技术验证和原型开发,目前正推进种子轮融资以加速产品化和市场拓展。该技术有望为微生物检测提供标准化、智能化的解决方案,助力精准医疗和公共卫生安全。
泛半导体
人才需求
方向:材料、光电器件、光学、机械、电子、软件
1、使用Ansys、comsol等仿真杜瓦应力、热辐射和疲劳寿命等关键性能。
2、使用照度拟合工具设计杜瓦冷屏。
3、精通二维和三维制图,具有完整的图纸绘制和管理思路及经验。
4、熟悉制冷探测器杜瓦的各部分组成和原理,了解常见金属材料特性,具备正向开发设计杜瓦和装配工装能力。
5、参与新产品样品的封装工艺试制过程。
6、编写杜瓦设计文件并培训协同人员。
撰写技术专利。
1、具备二维或三维制图能力,可自行设计工装夹具类图纸。
2、开展理论及工程类学习,解决倒焊、保护、填胶等技术问题
3、调研行业技术和设备最新进展,论证引入项目产品可行性。
4、根据项目要求制定DOE实验,整理汇报实验进展,并提出改进建议及方案。
5、负责新产品样品的倒焊填胶工艺试制过程。
6、编写倒焊填胶技术文件并培训协同人员。
撰写技术专利。
1、负责本岗位机台和耗材调研选型,输出选型技术指标,协作完成采购、安装调试与验收;
2、保障本岗位机台和作业空间的正常运转,持续开展工艺过程优化,确保岗位产出满足公司项目进度要求;
3、开展理论及工程类学习,根据项目要求进行工艺优化和质量评价,保持技术迭代更新;
4、编写工艺实施和测试表征相关工艺标准化文件,对生产员工进行培训监督,协助提高生产工艺良率和稳定性。
1、参与化合物材料外延工作的准备、生长工艺和表征评测,解决工艺异常,不断提高外延生产的成品率及设备的利用率。
2、整理、输出、归档材料外延相关的工作汇报、工艺操作规范、记录表单等文件。
3、支持设备等协作部门,保障生产安全运行
4、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1、负责传感器、视频芯片等外设的FPGA逻辑程序设计;
2、编写FPGA设计规格书,代码与使用文档等;
3、FPGA系统调试;
4、检查FPGA硬件原理图;
5、配合硬件工程师和上位机软件工程师共同完成系统测试。
1、负责各种电机控制系统软件相关设计开发工作;
2、负责压缩机及伺服镜头等控制产品的软件设计和测试工作;
3、负责产品研制过程中的设计文档编写、质量控制等。
1、负责红外读出电路、芯片与制冷探测器组件等性能测试工作,分析整理测试数据,识别测试异常缘由,准确评价探测器性能指标;
2、参与新品需求分析,根据立项要求负责测试计划制定,编写产品室内和室外测试用例和测试大纲,搭建测试环境,确保测试活动的顺利开展;
3、负责本岗位各类设备和耗材调研选型,输出选型技术指标,协作完成采购、安装调试与验收;
4、保障本岗位设备和作业空间的正常运转,持续开展测试流程优化,提高生产测试效率,确保岗位产出满足公司项目进度要求;
5、编写测试工艺实施相关工艺标准化文件,对生产员工进行培训监督;
汽车及零部件
技术需求
实验设备搭建,标准件选型
人才需求
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专业要求:1.熟练使用labview软件;2.熟练使用UG制图软件;3.有一定的英语读写能力;4.研究生学历
职位全称:资深试验室工程师
薪资:24W/年
数控机床
技术需求
产品研发
人才需求
方向:机械设计工程及自动化
专业要求:负责技术研发工作,新产品的研发,生产。特别是谐波减速器的研发生产。
职位全称:研发总监
薪资:30-50w一年
软件信息
技术需求
无土种植技术/农业物联网
人才需求
方向:信息技术/设施农业
专业要求:信息技术/设施农业
职位全称:物联网工程师/技术员
薪资:8k-20k/月
沧澜资本是中国一家精品投行/财务顾问 (FA),专注于为高速成长的科技与医疗健康领域创新企业(尤其是A-C轮阶段)提供私募股权融资服务。凭借深厚的行业认知和精准的投资人网络,沧澜资本为企业提供全流程融资顾问,包括定位梳理、材料制作、精准匹配投资人、谈判及交割支持,以专业高效助力企业成功融资。它是该领域内知名的精品机构。
原子创投成立于2011年末,是一家专注于科技领域的早期投资机构。团队拥有丰富的投资、管理和创业经验,过半有海外留学经历,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分别设有办公室,管理四期人民币基金。曾荣获2019年中国年度天使投资人TOP30、2017年度40位40岁以下投资人、2016年度最活跃天使投资人、中国天使投资人TOP30、2015年度最活跃天使投资人、最勤奋天使投资机构、新锐投资人,2014年度中国最佳天使投资机构TOP10等业内殊荣。
怀济资本 (即 杭州怀济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成立于2015年4月17日,注册资本1000万元,实缴资本250万元,总部位于 浙江省杭州市 。该公司专注于 生物医药 、 数字经济 和 绿色低碳 领域的创业投资,管理私募股权基金规模近10亿元,合作企业超50家。
联创永宣投资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是国内领先的风险投资管理机构,2015年9月在新三板挂牌(833502)。公司以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为核心,致力于成为中国卓越的价值投资者;通过对科技、健康、环保、文化、消费等领域的行业聚焦与深度研究,挖掘可成为行业龙头的优质企业。2015年,公司荣获中国创投委颁发的最活跃股权投资机构奖,并被清科评选为中国本土创投TOP10。2017年获得清科20强,中国股权投资协会20强,福布斯5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