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产业生态赋能网络

帮您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网络 (技术、市场、人才、资本)

海合智汇 | 国际产业生态赋能协作圈

链接30万+企业、人才与创新势能,让资源精准抵达价值坐标

项目储备
0 K+
人才储备
0 K+
合作企业
0 K+
投资金额
0 M+

(以下为部分可公开资源,持续更新,更多需求请咨询顾问)

新能源与新材料

地震动态模拟技术

基于地球物理原理的地震波模拟与反演成像研究,在油气勘探、工程建设及环境监测中意义重大。

基于地球物理原理,开展地震波传播模拟与反演成像研究意义重大。地球物理原理为其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支撑,助力研究者探究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规律。​地震波传播模拟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模拟地震波在不同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路径、速度变化及能量衰减。反演成像研究则依据接收的地震波信号,结合模拟结果推算地下介质结构与参数,形成清晰的地下结构图像。​该研究能为油气资源勘探提供精准的地下结构探测支持,清晰呈现地下地质结构,助力精准找到油气蕴藏区。同时,为工程建设提供帮助,了解地下断层、溶洞等结构,规避施工风险。此外,在环境监测中作用显著,可监测地下水位变化、土壤污染扩散,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低碳能源创新项目

前沿能源技术研发,以特定介质高效转化低品位能为电,获多国及 WIPO 认证,助解能源与气候问题。

本项目专注于前沿能源技术的研发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创新地运用了特定的介质,而这种介质的作用就是实现低品位热能与冷能向电能的高效转化。这一转化过程意义重大,因为它为缓解当前面临的能源短缺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挑战带来了新的方向。值得一提的是,该技术已经取得了中、德两国的发明专利授权,这充分说明了其在技术创新和实用性方面得到了这两个国家的认可。不仅如此,它还通过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认证,这进一步彰显了该技术在国际范围内的认可度和影响力。从技术本身来看,采用特定介质进行能量转化是其核心所在,这种方式使得原本难以有效利用的低品位热能和冷能能够被充分转化为电能,大大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而缓解能源短缺和应对气候变化,正是当前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该技术所提供的新思路,无疑为解决这些问题增添了新的可能性。

基于新型纳米材料在多领域的研究与应用介绍

该项目研究新型纳米材料在半导体和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开发基于二维材料的光电器件和生物检测技术。

本项目聚焦石墨烯等新型纳米材料,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大规模制备高质量的单双层石墨烯、单层硫化钨等二维材料,并在半导体与生物医药领域开展研究及应用探索。在半导体领域,研究由石墨烯、氮化硼和硫化钨构成的二维叠层结构,利用其光学与电学特性制作发光二极管、太阳能电池、激光器等光电器件,同时研发基于二维材料的可穿戴、超薄太阳能电池及显示屏,并测试其在机械弯曲和应力拉伸环境下的可靠性。在生物医药领域,采用有机分子辅助转移方法,将连续单层石墨烯从原始基板铜箔转移到多孔碳栅格上,制作石墨烯栅格;结合最新的皮升体积喷射技术,提升低温样品制备的成功率与重复性,助力冷冻电镜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更广泛应用。

陶智万物

项目通过整合自动化智能体搭建,为软件开发团队提供智能化的解决方案。

陶智万物专注于构建自动化 AI 智能体及可信赖的自进化 AI 生态系统。通过整合自动化智能体搭建、智能体评估、智能体进化和推荐技术,团队实现了智能体的自我进化、追踪评估及推荐优化。依托这一技术体系,陶智万物不仅能够打造通用的 AI 助手,还能为软件开发团队提供智能化的解决方案,全面提升效率和创新能力。项目创始团队由来自英国顶尖高校的专家组成,包括格拉斯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博士导师,以及阿伯丁大学和谢菲尔德大学的讲师。团队成员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拥有超过五年的研究与项目经验。目前,陶智万物正在寻求 200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用于技术研发、团队扩展及市场推广,旨在推动 AI 技术在多个行业中的广泛应用。

创新双模触控方案的研发与应用

该项目创新开发双模触控芯片方案,结合两种触控技术优势实现优质书写体验,团队拥有完整芯片设计产业化能力。

该项目聚焦于能实现 “原笔迹” 效果的触控技术,拥有独特的双线圈技术,基于此开发专用芯片,除具备特定信号处理功能外,还设计了主从架构,可与电容触控芯片结合,形成双模触控方案。相比同类技术,该方案在抗干扰性、边框设计、响应效率及模式切换等方面具有优势,能为相关终端产品带来窄边框设计和优质书写体验。目前已制作出样板,计划进一步优化核心组件,提供高性价比的触控解决方案。团队核心研发人员来自国际一流芯片设计企业,现有近百人规模,专注于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复杂信号处理,可提供从前端设计到最终生产的全链条服务,在特殊市场环境下,能助力客户弥补供应链短板,推动产品产业化。

面向 “双碳” 的工业控制与定制化应用开发

该项目开发"云边一体"工业控制系统,面向双碳战略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获行业认可并与多家企业达成合作。

该项目围绕 “双碳” 战略下的节能减碳需求,聚焦重点工业能耗领域和智慧能源方向,开发了融合云端与边缘端的新一代工业控制系统,并完成多个工程场景的定制化应用。核心成果经专业机构鉴定达国内一流、国际领先水平,获相关技术创新奖项,市场前景广阔。团队由具备专业背景的海归人才、高校专家及行业技术骨干组成,已与多家工业企业、能源企业达成市场化合作意向,并计划建设全国性产学研合作平台。项目以重点区域为起点,辐射全国相关企业,推动技术实用化开发与产品推广,旨在打造以该系统定制化应用为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成为服务 “双碳” 战略的示范主体。

单光子级超灵敏成像芯片

该项目研发单光子成像芯片,突破探测极限,应用于量子通信与生物医学领域。

本项目突破传统光电探测技术极限,自主研发具备单光子分辨能力的高帧频成像芯片。核心技术采用创新的硅基单光子探测器架构,在保持纳秒级时间分辨率的同时显著降低数据带宽。研发团队由NASA前工程师领衔,汇聚6位芯片设计领域博士,已完成首版芯片流片验证。项目已获47.5万瑞士法郎资金支持,计划2024年完成原型测试,2025年实现工程样片量产,产品将广泛应用于量子通信、低光成像、生物医学检测等前沿领域。

智能眼镜光学模组技术开发

开发智能眼镜光学模组,解决佩戴不适问题,获认可并推进量产,应用前景广。

本项目专注于开发新一代智能眼镜光学显示模组,通过创新的光学设计解决传统AR/VR设备导致的眩晕和视觉疲劳问题。技术基于视网膜投影原理,实现图像与真实环境的自然融合,显著提升用户长时间佩戴的舒适度。研发团队源自国际顶尖科研机构,在光学工程领域拥有深厚积累,已完成核心技术的实验室验证并获得行业头部企业的认可。目前正推进量产化进程,计划整合长三角地区的光学产业链资源,包括精密加工、镀膜和模组装配等环节,以加速产品商业化落地。该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消费级AR眼镜、工业辅助设备和医疗可视化等领域,市场前景广阔。

可移动式三维高精度表面检测仪

基于十年光学测量经验,研发高精度小型化智能检测系统,突破性技术应用于多领域。

本项目聚焦于先进制造领域中关键的精密智能检测技术。团队负责人自2011年起持续致力于结构光检测相关的技术攻关与创新研究,在光学精密测量方向积累了丰富经验。自2019年起,负责人在海外知名精密技术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深入探索自由曲面非接触测量、复杂结构表面检测及在线、嵌入式形貌检测等领域的技术瓶颈,取得了国际同行广泛认可的成果。项目开发的检测系统基于光学原理,具备高精度、低成本、非接触、小型化及高速测量等优势,适用于3D打印质量监测、光学元件检测及医疗器械定制等多个应用场景。

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器官交互机制研究

本项目系统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心脑轴的交互作用机制,重点探索细胞外RNA(exRNA)介导的系统性炎症反应。研究发现exRNA作为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可通过激活免疫细胞和炎症级联反应影响心脑功能。团队建立了SAH动物模型,采用多组学技术揭示exRNA调控补体系统激活和器官损伤的关键通路。该研究为SAH后多器官保护提供了新的干预靶点,相关成果已申请发明专利。目前正与临床机构合作开展转化研究,开发基于exRNA的早期预警和靶向治疗策略。

三特异性药物(针对实体瘤)的研发

本项目专注于针对实体瘤的三特异性抗体药物研发,目前已建立完整的候选药物开发体系。研发团队通过创新性设计,成功开发出具有高稳定性和多靶点协同抑制特性的三特异性抗体分子。目前已完成抗体筛选、小规模生产工艺建立以及临床前药效学评价等关键研发阶段,证实了候选药物显著的抗肿瘤效果。项目现已进入非人灵长类动物安全性评价阶段,计划于2025年下半年启动I期临床试验。研发团队由多个专业领域专家组成,涵盖生物学、药物安全评价、生物信息学和临床开发等核心部门,具备从早期研发到临床转化的全链条开发能力。该项目的推进将为实体瘤治疗提供新的药物选择。

新一代高效抗病毒抗菌剂研发与商业化项目

本项目基于自主创新的生物技术,开发了多款安全高效的新型抗病毒抗菌产品,经实验验证对多种病毒(如SARS、H1N1流感、诺如病毒等)、细菌及异味具有显著效果。团队由留日博士及国际知名专家顾问组成,具备扎实的研发实力,产品已完成中试阶段,效果及安全性均得到充分验证。与市场同类产品相比,本产品在抗病毒、抗菌及除臭性能上更具优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商业化潜力。

人才招聘

艾华(浙江)新材料有限公司

高端新材料
人才需求
方向:高分子材料专业
专业要求:高分子材料专业
期望来源:浙江工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
职位全称:研发经理
薪资:35-50万

浙江唯酷光电有限公司

高端新材料
人才需求
方向:光学
职位全称:研发经理
薪资: 40-80万/n年

浙江上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生命健康
人才需求
方向:化学、生物、检测或相关专业
专业要求:一定的检验检测能力与沟通能力;熟悉检验检测相关知识;熟练掌握OFFICE办公系统。
期望来源:社招或校招
职位全称:质量管培生
薪资:10万以上/年

川源(中国)机械有限公司

数控机床
技术需求
难降解废水处理工艺设计、指导安装、调试

人才需求
方向:环境工程类
专业要求:3年以上工作经验
职位全称:技术人员
薪资:15W以上/年

华申瑞利(浙江)汽车底盘系统有限公司

汽车及零部件
技术需求
实验设备搭建,标准件选型

人才需求
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专业要求:1.熟练使用labview软件;2.熟练使用UG制图软件;3.有一定的英语读写能力;4.研究生学历
职位全称:资深试验室工程师
薪资:24W/年

沐璟生态科技(浙江)有限公司

软件信息
技术需求
环保材料研发

人才需求
方向:生态学、园林学、材料科学和工业设计
专业要求:生态学、园林学、材料科学和工业设计
职位全称:研发工程师
薪资:月薪8k-10k

意复斯姆汽车配件(嘉兴)有限公司

汽车制造业
商业拓展需求
寻求国内汽车车窗升降机业务渠道开拓

宏达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商务服务业
商业拓展需求
寻求企业产品出海资质申请方式及渠道

浙江庆鑫科技有限公司

泛半导体
学术合作需求
在海宁设立IWU办事处建议,促进IWU与海宁本地企业的技术交流与业务合作,IWU将定期在海宁举办交流活动和项目推广会

初创期投资

怀济资本

怀济资本 (即 杭州怀济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成立于2015年4月17日,注册资本1000万元,实缴资本250万元,总部位于 浙江省杭州市 。该公司专注于 生物医药 、 数字经济 和 绿色低碳 领域的创业投资,管理私募股权基金规模近10亿元,合作企业超50家。

软银亚洲

软银亚洲风险投资公司(前身为软银韩国风险投资公司)于2019年1月正式更名,标志着其战略重心转向整个亚洲市场。公司管理资金超10亿美元,专注于全球人工智能、物联网和机器人领域的早期投资,已覆盖10个国家逾250家初创企业。作为软银集团在中国的核心早期风投机构,其以首尔和北京为基地,正拓展上海、新加坡及硅谷办事处。公司还与TPG共同运营3亿美元基金专注中国顶尖科技企业,投资项目包括印尼Tokopedia、美国Mythic等全球知名科技公司。

沧澜资本FA

沧澜资本是中国一家精品投行/财务顾问 (FA),专注于为高速成长的科技与医疗健康领域创新企业(尤其是A-C轮阶段)提供私募股权融资服务。凭借深厚的行业认知和精准的投资人网络,沧澜资本为企业提供全流程融资顾问,包括定位梳理、材料制作、精准匹配投资人、谈判及交割支持,以专业高效助力企业成功融资。它是该领域内知名的精品机构。

联创永宣

联创永宣投资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是国内领先的风险投资管理机构,2015年9月在新三板挂牌(833502)。公司以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为核心,致力于成为中国卓越的价值投资者;通过对科技、健康、环保、文化、消费等领域的行业聚焦与深度研究,挖掘可成为行业龙头的优质企业。2015年,公司荣获中国创投委颁发的最活跃股权投资机构奖,并被清科评选为中国本土创投TOP10。2017年获得清科20强,中国股权投资协会20强,福布斯5强。

立刻开始合作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亚太路705号创新大厦A1902室

邮箱:info@tsinghuadelta.com

电话:0573-82582685

Steer the future Own tomorrow

海纳百川 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