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氩、氦等惰性等离子体,对半导体材料(如氮化镓,砷化镓)表面进行处理,形成纳米、微米尺度的结构。并且可以通过对试验参数的调整对表面形貌加以控制。经过处理的半导体经过激发后可以实现随机激光。这种激光可以应用于无斑点全息成像,肿瘤诊断等领域。目前团队成员包括东京大学 Kajita 教授,核融合研究所 Uehara 教授,以及北海学园大学 Fujiwara 教授。目前项目处于早期阶段尚未进行融资。已经完成利用激光激发半导体发光的测试,下一阶段正在测试利用电驱动发光(LED)的特性。
利用氩、氦等惰性等离子体,对半导体材料(如氮化镓,砷化镓)表面进行处理,形成纳米、微米尺度的结构。并且可以通过对试验参数的调整对表面形貌加以控制。经过处理的半导体经过激发后可以实现随机激光。这种激光可以应用于无斑点全息成像,肿瘤诊断等领域。目前团队成员包括东京大学 Kajita 教授,核融合研究所 Uehara 教授,以及北海学园大学 Fujiwara 教授。目前项目处于早期阶段尚未进行融资。已经完成利用激光激发半导体发光的测试,下一阶段正在测试利用电驱动发光(LED)的特性。
在生物医学材料研究领域,骨再生支架的创新设计工作正逐步推进。研发团队将目光投向具有特定微观曲率结构的支架,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深入探究曲率对干细胞分化以及骨组织修复的影响机制。经过一系列实验验证,这种特殊结构的支架在促进骨再生方面展现出明显的优势。这些发现不仅为理解骨修复过程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骨缺损治疗领域带来了一种新型的解决方案。目前,围绕该支架的进一步测试和调整仍在进行中,旨在让其在不同的骨缺损场景下都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为相关治疗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专注开发新型核壳结构纳米粒子,通过优化材料结构提升可见光响应效率,显著增强光催化产氢性能。实验数据显示,该材料在光催化降解与产氢应用中效率超传统材料3倍,且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能源与生物医学领域均具潜力。
该项目专注于具身智能的控制系统研发,致力于开发具有自主感知、决策和交互能力的机器人控制技术。系统核心由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算法驱动,结合多模态传感器数据(如视觉、触觉、力觉)进行实时环境感知,并基于连续动作空间的优化算法实现精准的运动控制。控制架构采用分布式处理和模块化设计,提升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和适应性,支持多种具身智能应用场景,如人机协作、医疗康复和自动驾驶等领域。团队由2名核心成员组成,具备人工智能、机器人学、嵌入式系统及传感技术等多学科背景。技术负责人拥有博士学位,在机器人控制算法领域有5年以上经验。另有1名资深工程师负责系统架构和软件开发。目前项目正在寻求融资。
项目作为多类型人工智能计算芯片的通用化底层架构,由海外专家领衔,技术来源于国内外顶尖科研机构的核心研发成果、以及十余个国家重大专项和数十颗流片芯片的技术积累。支持多模态敏捷计算范式,支持敏捷计算稀疏剪枝机制,多维以搜代算方案,近似量化方法,实现能效突破;集成自主可控多核 RISC-V,开发自主可控多核 RISC-V 替代 ARM,实现芯片内部指令流级驱动计算;兼容异构融合共性架构,片内异构融合 ASIC+DSA+FPGA+ GPU+CPU 端口,支持智能计算演进及算力聚合;面向感存算通一体设计,支持多类型传感器分布式计算。项目特别适用于端侧训练推理一体化场景,致力于构建敏捷异构多模融合的智能计算时代。
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前沿,多代理列车控制系统的创新框架正在重塑列车控制系统的未来。该系统结合了许可区块链和强化学习的应用,展现了智能交通领域的最新进展。通过建立一个去中心化的运动授权生成平台,团队成功解决了传统列车控制系统面临的信任和协作问题。这一创新不仅提高了系统的效率和智能化水平,还基于分布式预言机的参数化列车运营费用结算机制,充分考虑了实时数据和动态环境对准确性的挑战,确保了支付过程的透明与公正。此外,团队利用同态加密和分布式检测器来保护数据隐私,并抵御潜在的攻击,充分体现了对安全性的重视。团队通过集成先进技术,致力于推动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提升列车控制的智能化和安全性,迈向国际领先的水平。
该项目为一款专注于机器人仿真教学与工业应用的软件平台,广泛应用于多个国家的高等院校、职业教育机构以及企业培训场景中,尤其在嵌入式模块开发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平台结合三维建模、动画模拟与多媒体技术,采用交互式仿真方式,集成了丰富的行业案例和广泛的机器人模型库,具备良好的扩展性和实用价值。研发团队由多位长期从事机器人仿真技术研究的博士和硕士组成,具备深厚的技术积累。目前该软件已在多个教育与工业应用场景中落地实施,并在中外多家高校与企业形成实际应用案例。项目已完成初步投入,并正在寻求进一步的资金支持,以推动产品优化和市场拓展。
本项目为国内外客户提供精密定位技术解决方案及系列化产品,可实现极高分辨率及精确定位。产品包括多种压电材料、精密促动器、精密电机、各类运动平台、偏转台等,并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光电子、通信、光学仪器、生命科学、精密加工等多个领域。
专注于研发先进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以推动农业领域的智能化进程。团队开发了新一代智能农业机器人系统,能够精确地喷洒田间杂草,大幅减少除草剂的使用量。团队已建立了适用于多种作物的杂草检测模型、无人自主导航系统,并实现了机器人集群的控制,且已在小型和中型机器人平台进行实地测试。团队核心成员均具备机器人及智慧农业领域的丰富经验。目前,项目已完成高技术成熟度的概念验证,并正在寻求投资,计划在浙江地区实施。
某国家级科研机构依托公共科研基金支持,聚焦X射线三维成像技术研究,配备多套高精度商用成像系统及自主研发的高灵敏度成像系统,可适配不同分辨率和观测尺度需求,重点支撑生物软组织成像分析。该平台面向科研与产业领域提供先进三维成像技术服务。
随着咖啡文化在中国的兴起,市场对高品质、创新风味的咖啡需求增长。咖啡发酵过程对风味和品质有重要影响,而传统发酵技术无法充分发掘咖啡豆潜力。项目目标:利用酵母和乳酸菌的可控发酵技术,优化发酵工艺,提升咖啡风味,运用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技术,评估发酵对咖啡化学成分和风味的影响。通过“海外学子浙江行”活动,基于发酵工艺开发新品种咖啡或功能性饮品,探索国内精品咖啡市场需求,与当地科研院校和新型中小型创业公司结合,实现我国食品科技的可持续发展,从浙江辐射科研转化,实现对咖啡产区的助农,具有巨大市场潜力。
识肌科技是一个全面的肌肉骨骼功能测量、辅助治疗和康复计划定制解决方案。项目团队研发了一个创新性的电阻抗层析成像工具包,通过硬件、软件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实现了客观准确便捷的肌肉骨骼功能测量和辅助治疗。该项目的创新点在于提供一种可穿戴智能仪器,能够以直观、客观、便捷的方式显示肌肉骨骼相关情况,并作为物理治疗的临床辅助工具提供生物反馈,弥补了传统检测方法的不足。随着数据积累,项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推荐,针对每位患者的特定需求进行定制。权威部门对该项目的关键技术和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给予了肯定评价。项目通过提供实惠、有效和有针对性的康复计划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泛半导体
人才需求
方向:材料、光电器件、光学、机械、电子、软件
1、使用Ansys、comsol等仿真杜瓦应力、热辐射和疲劳寿命等关键性能。
2、使用照度拟合工具设计杜瓦冷屏。
3、精通二维和三维制图,具有完整的图纸绘制和管理思路及经验。
4、熟悉制冷探测器杜瓦的各部分组成和原理,了解常见金属材料特性,具备正向开发设计杜瓦和装配工装能力。
5、参与新产品样品的封装工艺试制过程。
6、编写杜瓦设计文件并培训协同人员。
撰写技术专利。
1、具备二维或三维制图能力,可自行设计工装夹具类图纸。
2、开展理论及工程类学习,解决倒焊、保护、填胶等技术问题
3、调研行业技术和设备最新进展,论证引入项目产品可行性。
4、根据项目要求制定DOE实验,整理汇报实验进展,并提出改进建议及方案。
5、负责新产品样品的倒焊填胶工艺试制过程。
6、编写倒焊填胶技术文件并培训协同人员。
撰写技术专利。
1、负责本岗位机台和耗材调研选型,输出选型技术指标,协作完成采购、安装调试与验收;
2、保障本岗位机台和作业空间的正常运转,持续开展工艺过程优化,确保岗位产出满足公司项目进度要求;
3、开展理论及工程类学习,根据项目要求进行工艺优化和质量评价,保持技术迭代更新;
4、编写工艺实施和测试表征相关工艺标准化文件,对生产员工进行培训监督,协助提高生产工艺良率和稳定性。
1、参与化合物材料外延工作的准备、生长工艺和表征评测,解决工艺异常,不断提高外延生产的成品率及设备的利用率。
2、整理、输出、归档材料外延相关的工作汇报、工艺操作规范、记录表单等文件。
3、支持设备等协作部门,保障生产安全运行
4、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1、负责传感器、视频芯片等外设的FPGA逻辑程序设计;
2、编写FPGA设计规格书,代码与使用文档等;
3、FPGA系统调试;
4、检查FPGA硬件原理图;
5、配合硬件工程师和上位机软件工程师共同完成系统测试。
1、负责各种电机控制系统软件相关设计开发工作;
2、负责压缩机及伺服镜头等控制产品的软件设计和测试工作;
3、负责产品研制过程中的设计文档编写、质量控制等。
1、负责红外读出电路、芯片与制冷探测器组件等性能测试工作,分析整理测试数据,识别测试异常缘由,准确评价探测器性能指标;
2、参与新品需求分析,根据立项要求负责测试计划制定,编写产品室内和室外测试用例和测试大纲,搭建测试环境,确保测试活动的顺利开展;
3、负责本岗位各类设备和耗材调研选型,输出选型技术指标,协作完成采购、安装调试与验收;
4、保障本岗位设备和作业空间的正常运转,持续开展测试流程优化,提高生产测试效率,确保岗位产出满足公司项目进度要求;
5、编写测试工艺实施相关工艺标准化文件,对生产员工进行培训监督;
高端新材料
技术需求
食品、药品类活性包装材料
人才需求
方向:高分子材料
专业要求:1.化工、材料类专业,有5年相关管理工作经验;2.了解研发工作的主要管理工作流程;3. 对公司产品领域保持高度敏感,具有前瞻性
职位全称:研发工程师
薪资:30-50万/年
软件信息
技术需求
半导体测试开发技术
人才需求
方向:电子工科类
专业要求:良好的C++/perl 开发能力,能够独立完成Chroma/Eva100/T5XX/93K/T2000测试平台测试开发。
职位全称:测试开发工程师
薪资:面谈
怀济资本 (即 杭州怀济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成立于2015年4月17日,注册资本1000万元,实缴资本250万元,总部位于 浙江省杭州市 。该公司专注于 生物医药 、 数字经济 和 绿色低碳 领域的创业投资,管理私募股权基金规模近10亿元,合作企业超50家。
软银亚洲风险投资公司(前身为软银韩国风险投资公司)于2019年1月正式更名,标志着其战略重心转向整个亚洲市场。公司管理资金超10亿美元,专注于全球人工智能、物联网和机器人领域的早期投资,已覆盖10个国家逾250家初创企业。作为软银集团在中国的核心早期风投机构,其以首尔和北京为基地,正拓展上海、新加坡及硅谷办事处。公司还与TPG共同运营3亿美元基金专注中国顶尖科技企业,投资项目包括印尼Tokopedia、美国Mythic等全球知名科技公司。
原子创投成立于2011年末,是一家专注于科技领域的早期投资机构。团队拥有丰富的投资、管理和创业经验,过半有海外留学经历,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分别设有办公室,管理四期人民币基金。曾荣获2019年中国年度天使投资人TOP30、2017年度40位40岁以下投资人、2016年度最活跃天使投资人、中国天使投资人TOP30、2015年度最活跃天使投资人、最勤奋天使投资机构、新锐投资人,2014年度中国最佳天使投资机构TOP10等业内殊荣。
联创永宣投资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是国内领先的风险投资管理机构,2015年9月在新三板挂牌(833502)。公司以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为核心,致力于成为中国卓越的价值投资者;通过对科技、健康、环保、文化、消费等领域的行业聚焦与深度研究,挖掘可成为行业龙头的优质企业。2015年,公司荣获中国创投委颁发的最活跃股权投资机构奖,并被清科评选为中国本土创投TOP10。2017年获得清科20强,中国股权投资协会20强,福布斯5强。